【文/寒柏陇卧子】注:如需转载,请事先见告,未经授权克制转载。原创文章,全网删帖掩护;如遇抄袭侵权,必将追究责任。
包拯为官三十年,不仅不畏权贵、铁面无私,处置惩罚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官员,而且也办了许多为民请命、兴利除害的好事。他的一生对清廉极为重视,不光绝不留情的阻挡朝野一切奢侈浮华之风,而且自己身体力行,认为这是为人做官的基础。此篇内容,本人就从三个小故事入手,来给大家讲讲包拯在合理断案、清廉无私及对人对己三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事迹。
△包拯剪纸画——端州知州包拯“不持一砚归”包拯的廉洁在其时是有名的,史书上纪录了他不少这方面的事迹,其中最著名的“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就发生在宋仁宗初年,包拯任端州知州的时候。端州(今天的广东省肇庆市),自古以来就生产一种名贵的石砚,叫作端砚。端砚和山东的鲁砚、安徽的歙砚、江西的龙屋砚,并称为中国的四台甫砚;而且在这四台甫砚中,尤以端砚为贵。
制作端砚的石料颜色漆黑发亮、细润如玉,不仅晶莹细腻,而且在磨墨时毫无声响。早在唐朝初年,端砚便已闻名全国,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有“端州石砚人间重”的名句。△端砚关于端砚另有一个颇有趣味的传说:说是在唐朝的时候,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
在考试的那一天,京城长安突然天降大雪气温骤减,科场内应试的考生们的石砚中的墨汁都结了冰,唯独这个梁举人砚里的墨汁没有结冰。可是,当他用完石砚中的墨汁时,文章还没有写完。他就想再倒一些水来研墨,可发现水壶里的水也结了冰倒不出来。
梁举人十分着急,用两手捧着祖传的宝砚轻声召唤:“砚啊砚,家里人说你是祖传的宝砚,如今你宝在那边呀!”没想到话音刚落,只见砚池中就挂上了一层小水珠。梁举人见此情景,心中一动,赶忙拼命的向砚池中呵气,纷歧会,砚池中竟然积下浅浅的一层水来。梁举人大喜过望,连忙研好浓墨奋笔疾书,将文章写了个五彩缤纷一般的精彩绝伦。这场考试下来,别人都因天寒墨冻而搞得狼狈万状,梁举人却因宝砚的资助高中会试的第一名。
厥后,这件事让天子知道了,专门派了宫中的大太监去端州选石制砚。今后,端砚成了贡品,产石的地方平时由太监和官府派兵守护,禁绝外人擅自开采和制造。
因此,端砚在民间又被称作皇砚。到了北宋年间,皇宫里每年都要从端州挑选一些上好的石砚,有些留在宫中供皇室使用,有些作为犒赏送给公卿大臣。
其时京城中的权贵、大臣、权门、学士们,都以家中存有几方端砚为荣。因此,端砚也就成了端州父母官结交权贵、讨好上司的敲门砖。
特别是端州的知州,岂论哪一任上来,都要向民间的工匠和作坊无偿索取比纳贡数目大好几十倍的端砚,有的还把不易获得的上好端砚作为传家之宝珍藏起来。包拯到端州上任之后,随处张贴布告,下令工匠和作坊每年只向州衙交纳纳贡的端砚,端州各级地方政府只能如数收取,不许分外多加一砚。
包拯是说到做到,首先自己严格执行这一划定。当他在端州三年任满,调中央任职时,连一方端砚也没带走。包拯不仅以身作则,用端砚政策攻击了政界上奢侈浮华的民风,也实实在在减轻了黎民的肩负,为国为民都是大大的好事一桩。
——包知县智断牛舌案这个有趣的小案子发生在包拯做扬州府天长县知县的时候。有一天,县衙来了一个起诉的乡下老农叫刘全。他申诉说有人把他家耕牛的舌头给偷偷割掉了,请知县老爷为他作主。包拯听了后就问他知道是谁割的吗?刘全答:“不知道。
”包拯问:“你料想一下会是谁呢?”刘全答:“猜不到。”包拯问:“你平日里有什么对头吗?”刘全答:“我是一个循分守己的庄稼人,哪有什么对头呀!”包拯又问:“那么,你最近和什么人闹过别扭或吵嘴争斗过吗?”刘全说:“从来没有呀!”大堂上的衙役们听到这,都忍不住偷笑起来,他们心想,一个糊涂老头遇上了个糊涂老爷。一个什么都不知道,就来起诉;一个啥也问不出来,还一个劲地问。
这时,包拯沉思了一会儿,就对刘全说:“那你就先回去把那头耕牛杀了吧。卖了肉和皮,你还能得一些钱。”刘全有些疑惑不解,他问道:“朝廷的王法不是禁绝黎民们私自宰杀耕牛吗?”包拯对刘全说:“你的牛不是已经残疾人了吗?再说是我让你杀的,怎么能算私杀呢?你回去就按我说的办,可是不许对外讲是我叫你杀的,你要是不听话说了,引起什么贫苦,我可就不管了。
”刘全听了后,喏喏连声的脱离了县衙门。第二天一早,县衙又来了一个起诉的乡下农民,这小我私家是告昨天谁人叫刘全的私杀耕牛的。包拯立刻差人把谁人牛主人刘全传来县衙,刘全来了后,包拯就指着今天这个起诉的人问:“你认识这小我私家吗?”刘全答道:“都是一个村的,还能不认识。
”包拯问:“你和他有过什么来往吗?”刘全答:“也没什么,只是他前年借过我一点钱没还,最近我向他追讨过频频。”包拯问:“那他还你钱了吗?”刘全答:“催了频频才还的。”包拯又问:“你俩另有此外来往吗?”刘全说:“再没有其它的了。
”这个今天来起诉的人看到县太爷不问私杀耕牛的事,一个劲地探询他俩的关系,感应心里有点发毛,正两眼发直的仔细想着这内里的蹊跷。突然猛听见惊堂木一响,县太爷包拯高声喝道:“你这个刁徒!怎么心地如此狭窄?你借了他的钱,理应送还;即便一时还不上,也应请求脱期。为何悄悄割了他家耕牛的舌头还不算,又来告他私杀耕牛,你想害他吃讼事吗?”这一下,可把今天来起诉的人吓坏了,连忙趴在大堂上连连叩首求饶。
包拯念他还肯认罪,没有怎么再责罚他,只是让他回去后赔偿牛主人刘全一些钱,帮人家再买一头耕牛。这两个乡下农民走了后,只剩下县衙里的人还站在那里发呆,他们实在弄不清包拯是怎么判断今天来告私杀耕牛的这小我私家,就是割耕牛舌头的人?于是,有人便上前请教包拯判断此案的思路。包拯笑了笑说:“其实这个无头案子也简朴。
首先,割人家牛的舌头,绝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所以我昨天一再追问牛主人刘全有没有对头或者与他闹别扭的人,谁知那人太老实,就是想不出来。”包拯接着说:“因此,我预计这件事的起因一定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一点小事就割人家牛舌头的家伙,一定是一个心地狭小的人。
所以说,此人一定还会注意牛主人发现牛舌头被割后的反映,当他看到牛主人来到县衙起诉,一定很是体贴起诉的效果。”“于是,我就居心让牛主人回去杀牛,引诱他来起诉。此人果真来了,但我还不能肯定就是他,所以马上把牛主人传来问话。不出所料,他俩之间不仅认识,还曾有频频讨债的事,这样我就有了九分的掌握。
”“最后,趁着此人作贼心虚,还没有想出新花招的时候,蓦地喝问之下,他便慌了神,就不得不招了。”包拯言罢,县衙里的人听了他的这一番解说后,才名顿开,一个个拍手叫好。
没过多久,天长县包知县智断牛舌头案子的故事风行一时,到处都有人们在谈论和流传。再厥后,包拯做了北宋朝廷很大的官,处置惩罚了许多的疑难案件。可是,岂论是写历史的人,还是写戏剧、小说的人,都忘不了记载上这个小小的,而又是包拯真正审理的第一个案件牛舌案。
——清廉的包拯和他的家训包拯一生为官三十年,对清廉极为重视。在这方面,他对人、对己、对眷属都是要求极严。他的许多意见和举措,就是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是实用和有效,以及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
&崇尚节俭,禁用金饰包拯一贯阻挡朝廷士医生阶级那种讲穿着、摆阔气,争相浮华的坏民风。他在担任天章阁大学士、卖力谏院的时候,曾给宋仁宗上过一篇题为《请断销金等事》的著名奏疏。在这篇上疏中,包拯坚决要求朝廷重申克制各级仕宦、商贾富室和全国黎民,用金子做种种用品、玩物及衣帽的装饰。
他主张对违反禁令的人和私自制造金质装饰品的工匠严厉处罚。包拯还指出,宋真宗在位的时候(公元998年—1021年),由于对此接纳了严厉的措施,几十年间朝野上下从无敢用金子做装饰品的事情发生。
他认为这是宋真宗天子“躬行俭德,以化天下”的英明之举。而近些年来,权要士庶之家是竞事浮华,衣服首饰、土木玩物等用品上镶金带银之风盛行。这样生长下去,不仅大量浪费国家金银,而且有伤天下教养。包拯认为,明令克制用金子做装饰,对上是光大了先帝(宋真宗)崇尚节俭的盛情,对下是禁绝了朝野的奢侈之风。
△包拯塑像&克制各级公务人员用公款做生意和消费另外,包拯还多次上书,要求克制朝廷各级官府和相关仕宦借用种种便利勒索民财。包拯在《请罢天下公用回易》的上疏中,对于朝廷允许各州、军一级的父母官府用“公用钱”(约莫相当于今天地方政府的行政用度款,也就是公款)做买卖一事,提出了阻挡意见。包拯在这篇上疏中说,自从允许全国各州、军用“公用钱”做买卖以来,各地方政府不管路途远近,也不管是不是国家禁运的货物,均凭仗官府势力随处贩运。
为了牟取暴利还经常克制民间商旅做买卖,把官府自己的货物硬行配给黎民或强行售给商户。这种“盘剥小民,阻绝商旅”的做法,使国家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让国家税收因此而骤减。
包拯一针见血的指出,各州、军的“公用钱”数额并不少,如果真正用于正常的办公、奖励仕宦、犒劳军队、迎送来宾的话,是还能够有所剩余的。问题是那些一心想往上爬的小人,为了小我私家的私利,用大量的“公用钱”去逢迎权贵、讨好上司,如此行事的话,那有几多“公用钱”也是不够用的。他强烈要求朝廷明文克制用公款做买卖,克制请客送礼,尤其要刹住官员之间互赠马匹、绸缎等珍贵物品的不良民风。包拯在《请止绝三番索取》的上疏中,还对朝廷中卖力“三番”事务的官员在迎送番邦使臣的沿途太过铺张浪费、任意向地方黎民勒索牛、羊、鸡、鸭、鱼、兔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指责。
其时,北宋王朝的北部有契丹(辽)、女真(金)和蒙古三个游牧民族建设的比力强大的国家政权,北宋王朝和北方三个民族常有使节来往。包拯在一次受命伴送契丹使臣回国的历程中,亲眼眼见了卖力“三番”事务的官员沿途勒索、放肆铺张的状况。包拯很是气愤,他认为这种骚扰地方的行为,不仅危害黎民,增加地方的肩负,而且有损国家的体面。
他还为此提出了十分详细的措施,要求以后接待北方几个民族使臣时,必须严格根据国家划定的制度服务。△包拯墓&包拯的家训,让后世人深思包拯不光绝不留情的阻挡朝野内外一切奢侈浮华的民风,而且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对自己家族亲属的管制也是十分严厉的。包拯曾写了一则《家训》,将其刻在石碑上,立在庐州老家的堂屋东面墙壁前面。
《家训》的全文如下:“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包拯一生做了这么多为国为民的好事,死后受到黎民们的纪念。其时,他的家乡合肥兴化寺有一个僧人提出把包拯青年时期借居念书过的兴化寺改建为包公祠,以资纪念。于是,这个僧人去向州官请示,州官说:“当之无愧”;去向州里的学者们请教,学者们讲:“理应如此”;去向当地黎民们询问,黎民们吹呼道:“早该这样办了!”包公祠建成以后,其时的合肥太守张环在《孝肃包公祠堂记》的碑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用今天的白话文说就是:“他的功劳和洽处用不着多说了,就说一小我私家死后,自己家乡的民众齐心为他建设祠堂,这岂非是件容易的事吗?”注:文中图片泉源于网络,如侵则删。
另:喜欢的朋侪可以链接阅读相关文章【不畏权贵的包拯如何上劾皇戚下弹贪官?又是怎样掩护正直的好官?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JCCWffL/参考资料:《宋史》、《包拯集》、《包公传》等本人专注于文化历史、念书心得、文玩收藏、邮票钱币、诗词对联及书法绘画等方面。关注@寒柏陇卧子,获取更多精彩内容。#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
本文来源:博亚体育app下载-www.lw-dq.com